close

mC38QS-1.jpg

首先,先簡單的介紹一下何謂"守.破.離"~

守 代表著諄循基本功.老師的教導,老實地按照教科書上按部就班地學習

破 代表著習練到一定程度後,開始試著有所突破或改變

離 代表著對於技藝已有一套自身的心得與體會,可以自在地揮灑而自成一派

那麼對於武術的學習是否可以比照辦理呢?

其實最大的爭議,往往都出現在破和離的階段,究竟是"叛道離經"和"隨心所欲而不踰矩"呢?

這裡不得不提武林中所謂的正宗這件事情

在電影<葉問前傳>中  梁壁 向葉問 提問 "我還以為有多正宗,還以為你是跟五枚師太學的"

在電影<箭士柳白猿>中 匡一民(由于承惠所飾)向其徒弟道 "我的東西在你身上變了味,老祖宗的東西看明白了嗎"

為什麼在武林中如此強調"正宗"二字呢

原因很簡單,在沒有段位制或是專業擂台比武的年代,"正宗"代表著品質的保證,代表和師父一脈相傳的品質,當然其中也不乏是為了師父所留下偌大的名氣和行銷的噱頭,彷彿代表著師承葉問正宗或是李書文正宗,就能達到和高手同樣的水平,然而實際的情況是功夫是練在自己身上,自己的臉面是靠自己去爭取,而不是沉浸和緬懷過去前人之榮光而不失進取,但是在如今的傳武圈中依然有許多人能做著本門武功世界第一,自是無須向外交流或學習,儘管閉門造車守住祖宗基業和文化傳承即可。

那麼正宗是否就意味著原封不動的照搬教條呢?是否如同佛經中的如是我聞?從普羅大眾的認知和客觀的現況看來是的,"正宗的傳承"在這三個階段中無疑就是"守"的部分,但是隨著近年傳武聲量的式微,有許多傳武面臨的是即將失傳的窘境,那麼在如此窘境中固步自封的守勢,是否需要做出些改變和創新呢?

那麼再回歸古代的大師們是如何面對"守破離"這件事的?

姜化龍和一眾高手融合了形意拳.八卦掌.通背拳的特色,融為一家而後創出"八步螳螂"

李書文將八極參練披掛拳使之相輔相成

綜觀古代的高手,其實遠比現在的傳武圈抱有更加開放的心胸,學習不同的武術來截長補短,雖然適時尚未有綜合格鬥的概念,但無疑地有著相同的概念.做著相同的事。在反觀沉浸在前人威名,在此時依舊保守不變.負隅頑抗的後輩子孫,不免唏噓~有時筆者不免想像倘若這些大師生在此時,一定也會去學習不同的技術,而不是故步自封。

話又說回來,在筆者眼中什麼是"正宗"呢?

難道一昧地生吞活剝.囫圇吞棗,將老師動作完全複刻下來就是正宗,就是"原汁"且"原味"?!

學生們所展現的風格千篇一律,毫無變化,才是守住了祖宗傳下來的東西?才是正宗?

在筆者看來那只是教書匠的程度和理解,而能夠因材施教的才是真大師。

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秉性.身體結構,自然也應該有不同的側重和教法。

而學生對於同一武術也應該有不同呈現

身材嬌小的著重於閃轉騰挪的身法

身材高大的著重在硬打硬開無遮攔的功架

不同身材適合不同的招式和打法

那麼各位讀者依然認為有所謂的"正宗"?或者所謂的"唯一解答"?

我想只有適合自身的風格和武術,而不存在唯一一種味道和答案。

就如同佛法中有八萬四千中法門,讓不同秉性和根器的眾生,用不同的方式皆可成就

所謂的守,也不僅只是簡單的複制就叫做"正宗",而是應該守住拳法的核心

在掌握了核心的勁道和想法後,就能產生諸多的變化,達到隨心所欲而不踰矩的境界,而不受原先套路.招式.外形的限制地做出各種創新,達到破和離的境界。

反之沒守住核心的概念和拳理,那應該叫創造不叫創新,因為和原本的傳承已經沒有什麼關係,純粹是自己體悟和理解。

創造和創新雖是一字之隔,實則失之毫釐,差之千里。

諸位有志於武術之士,於此際不可不甚!!

 

unnamed.jpg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夕照桑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